扫描以上二维码,关注文物网,获取最新文博收藏艺术资讯。
记住密码
夏 二里头文化 打击乐器 1974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 长66.8厘米,宽28.6厘米,孔径6厘米 石磬呈三角形,经打制而成,器表粗糙,上方有一圆穿,以供悬挂。其形状及打制方法,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磬有相承之处,而且形状与此后商代石磬也大致相同。 在中国古代,人们将音乐上升至“和民声”、“善民心”的层面,常礼乐并提,如《礼记·乐记》云“礼乐皆得,谓之有德”,又云“致礼...
夏 二里头文化 占卜用具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这片卜骨为一块羊肩胛骨,其用途是为卜问吉凶。在羊骨被钻凿和烧灼后,反面会出现一些裂纹,巫师便根据这些纹路来判断祸福。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,人们就开始运用卜骨来判断吉凶。除羊骨外,还有猪骨、鹿骨、牛骨、龟甲也都曾被当作占卜用具。夏代的卜骨大多没有经过整治和钻凿。商代的甲骨文就是在占卜前后,为记述占卜内容和结果而在卜骨上刻下的文字。
夏 二里头文化 礼器 197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长11.3厘米、刃宽7厘米 器呈长方形,弧刃,顶端有一圆穿,两侧装饰齿牙。 在中国上古时期,钺作为一种礼仪用器,用以象征军事统帅权。据《史记·殷本纪》记载,商纣王封周文王为西伯,赐他“弓矢斧钺,使得征伐”。又如《史记·周本纪》在描绘周武王指挥牧野之战时,“左杖黄钺,右秉白旄以麾”。钺作为军事统帅权的象征,在出土材...
夏 二里头文化 铸铜模具 1974年山西省夏县东下冯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些石范为磨制而成,是复合范,分为上下两部分,左右各一,共4块,用时对合在一起,作为外范。石范在当时大多用作小件器物的模具,如刀、镰等,发现很少,只在二里头文化和吴城文化中有少量出土。当时普遍使用的模具是陶范,由粘土和砂子做成,烧制后陶土耐火性好,易于透气。
夏 河南省临汝县煤山出土 此陶片为夹砂灰陶,从其厚度看,当为瓮一类大型器物的残片。器表所遗留的符号,系刻划而成。
夏 二里头文化 酒器 1972——1973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高20厘米、腹宽15.5厘米、重0.6千克 这件陶盉为浅灰色泥质陶制成。浅灰色是二里头文化晚期的典型陶色,三个袋状空足,朝天流,一侧有一柄,也是二里头文化典型的陶盉形制。为了使器物获得一种稳定的均衡感,在有鋬的一侧,器身略为内倾;而在另一侧,器身则略向外凸。整个器物,造型均衡,表面光滑,制作精良。
夏 二里头文化 饮酒器 1984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通长14.5厘米、高13.5厘米、重0.75千克 器流、尾较长,无柱,束腰,平底,镂空鋬,三足呈细锥状。经测,其合金成分为铜92%、锡7%,属锡青铜,是目前所知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青铜容器。此青铜爵器壁较薄,器表粗糙,无纹饰,表现出早期青铜器特征;但其采用多块复合范浇铸,工艺复杂,在中国古代铸造工艺史上是一次飞跃,为...
夏 二里头文化 炊器 1973年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出土 高20.5厘米、口径20厘米、重1.72千克 此陶鼎由褐色夹砂陶制成,腹部饰有方格纹,三足外侧有戳印的附加堆纹。方格纹是二里头文化的陶器纹饰之一。二里头文化的时代和分布区域与夏朝相当。二里头文化的长腹罐、大口尊、三足盘、平底盘等,是代表其文化面貌的典型器物。
汉 装饰品 1980年吉林省榆树县老河深出土 总长15.6厘米、外径最宽处9.2厘米、最窄处5.9厘米、厚0.3厘米 此器物每节呈困环状,中间有一开口,外壁中部凸有一周棱,内壁平直,是取自中原的材料再经鲜卑族自己加工铸锻而成,代表了汉代鲜卑族社会手工业的技术水平。同时,这类器物只发现于女性墓中,很可能是汉代鲜卑族妇女所特有的一种装饰物。
汉 西汉 湖北省秭归县出土 长13.3厘米、宽5.5厘米 虎是古代巴人的崇拜物。巴人起源于清江流域,商周时期主要活动于三峡地区。至汉代,其后商还在这一带生活,仍善于渔措,被称为板楯蛮或賨人。这当是他们的遗物。
汉 195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岑溪县出土 通高57.2厘米,面径90厘米,底径87.5厘米 此鼓由鼓面、胸、腰、足4部分组成。鼓面大于鼓腰,有面檐伸出鼓胸之外,腰部收束,以一道突棱与足部分界,足部略向外扩张。胸、腰间铸有鼓耳,可系绳悬吊。鼓面边缘环铸6只蹲着的青蛙,中心有12角光芒体。鼓面和周身间饰五铢钱纹、水波纹和云纹。 青铜鼓是中国古代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象征财富和权力的重...
汉 西汉 文具 195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出土 高5厘米、长15厘米 这件铜水盂是研墨时向砚内注水的砚滴。中国古代的砚滴多取与水有关的动物形象,此砚滴则为兔形,兔为月的象征,而月属阴,也与水有关。
汉 西汉 盛酒器 1955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出土 高30.5厘米、底径17.7厘米、口径11.5厘米 战国秦汉时期,江南和岭南各地居住着众多的越人,由于他们支系甚繁,故统称“百越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在此设置郡县,汉武帝时进一步扩展为9个郡,使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不断传入百越地区,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。这件提链铜壶具有汉式特点,反映了秦汉以来越汉两族杂居,相互...
汉 西汉 殓服 1934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罗布泊楼兰遗址出土 楼兰城筑于西汉末或东汉初,是著名的“丝绸之路”上重要一站。早期楼兰墓葬分布于罗布泊北部的孔雀河两岸,是一种形式特殊的船棺葬。因气候干燥,墓中发现过保存完好的干尸,一般头戴缀有羽毛和白鼬皮的毡帽,身着毛织披风,足穿牛皮短靴,腰部和腕部常佩戴石珠、蚌珠或玉珠。
商 (约公元前16-14世纪) 铸铜陶范 1954年河南省郑州市南关外出土 长23厘米、宽24厘米 陶范所用泥土经淘洗、沉淀与捣杵,并掺入一定比例的沙子、草木灰。其中内范掺沙量大,颗粒大;外范因需翻制纹样,故含沙少,颗粒小。泥土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,约占74.5%,极大增强了陶范硬度,虽经高温,也不易碎裂。 在河南郑州商城发现紫荆山与南关外两处青铜铸造遗址,其中在南关...
官方微信
官方微博